书的奇迹——我的阅读小史(大一下学期之前)
本文原为 读书笔记(大一下)《读库》2101《诗的奇迹》的读后感,因篇幅较长,故单独成篇。
如果能淘到《新潮诗诗集》和《青年诗人谈诗》,真是三生有幸。
然而学校周围书店特别是书店极少,二手书店更少,目前只知道知行书店,主要出售从科大学生处收购来的课本资料。这个书店在刚来合肥未能进校时去过几次,还给HY学长买了本《马可波罗行纪》作为生日礼物,2023年又在此买了本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作为JX的生日礼物。一晚我在书店翻看,父亲和书店老板102在沙发上闲谈,他们提到三年自然灾害时吃人肉和吃观音土的往事,我也曾通过阿城的小说和其他一些资料了解过。后来在体育课上听同学讲知行书店关门了1,据说以后只开网店。但过了不久,店面被一对年轻夫妇盘下,还用原来的招牌,卖的书也不变。曾去知行书店卖旧课本,最新版的书无论新旧一律一折,旧版的就只值一两块钱,因此几本书只卖了十五块钱。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或许在书店的数量和种类里可见一斑,在这一点上,合肥令我很失望。
小时最常去的大书店是赤坎购书中心(新华书店),该店开业于2000年12月,位于世贸广场对面的跃进路1号。小学时在书店二楼书吧里看得最多的是《小屁孩日记》,但没看过《哈利 · 波特》,有点遗憾。在书吧墙上看到李苦禅的“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后来学校评比数学之星,我就把这句话用作感言了,自觉不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么俗套。初中时翻高中数学课本,看到对数那章说一般不要求精确计算对数值,要用时查表即可,于是就去店里问店员有没有卖对数表,自然没有。2019年1月1日赤坎购书中心搬迁到兴华广场二楼,在新店买过《牛棚杂忆》94,还发现了《咬文嚼字》,从此将《咬文嚼字》列入每年必买清单。由于新华书店打折较少,因此常去买教辅的是一些专门的教辅书店,如爱华广场旁边小路里的文博书店2、盈博书店和中华路上的海风书店。多年未去,不知现状如何。初中时学校指定在校旁的学优书店买《高分突破》,所以每到开学该店就排起长龙,还有一部分教辅资料要求去校内新华书店购买103,可能是要利益均沾吧。因母亲在赤坎购书中心办过会员卡,所以在校内新华书店买书也能打九折3。在此买过最满意的是岳麓书社的原版四大名著,每本只需十几块钱,比市面上其他的划算多了。培才门外的寸宝路上开了数不清的补习机构,每到周末灯火通明,不知双减政策下来后有没有门庭冷落。寸宝路口有家新铭书店,也以卖教辅、杂志和文具为主。校门旁边小路上还有一家很小的旧书店,名为“藏书吧”,曾在此以很便宜的价格买过一些二手但较新的书以及几十枚邮票邮票,也不知现在是否还开门。只知道培才开设幼儿园小学部并将高中部迁出,又拆了一些楼建了新楼,很多老师也调走了。湛江一中重开初中部后,培才的校歌校服校徽全改掉4。不知以后是否还能回去,回去恐怕也是物非人非了。遥想十几年前5坐车途经寸金路,到寸宝路口时母亲指向路尽头一片正在装修的楼房,说那就是培才。这是我对培才的初印象,眨眼间已从培才毕业多年,恍如隔世。
高中时常常流连的是校门对面的童悦书斋,也多是只看不买。童悦书斋的价格很实惠,但我还是经常讲价。大学寒假回去,老板居然还认得我,还有一个学生误以为我是老板,亦是趣闻。一中里面也有新华书店,折扣力度远大于其他新华书店。
2016年底第一次在淘宝上买书,买的是七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本,从此发现了新大陆,在实体书店买的书越来越少了(除非是急需或特别喜欢的),毕竟网上买更加实惠,也少了奔波几个书店找书之苦。那时还买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几何原本》《九章算术》,因为听JY提起《几何原本》,心里痒痒,想买来钻研钻研,又在高中数学必修二上看到了罗素的《数学原理》,正好学会了网购,遂到网上一搜,见三书能合购,遂一起买下,彼时正值春节,快递送到湛江后在快递站还积压了很多天。毕竟是网购初期没什么经验,每日查看物流进度,焦急万分,好歹终于送到了。后来才知此《数学原理》非彼《数学原理》,没学过物理根本看不懂。至于《几何原本》,也是三分钟热度,因其数学语言习惯和现代有异,很快就没耐心读下去了。只有《九章算术》6能稍微读懂,但感觉中国古代数学以实用为主,不够精确。总之这三本书不久后都被束之高阁了。
现在想来,初高中时在学校图书馆借的书并不多,可能当时去书店比较方便,又觉得图书馆里的书比较老旧或高深吧。初高中时都曾以为“图书馆”一整栋楼都有藏书,结果发现只有一层楼的一部分才是书库,颇感失望。高中的图书馆能荐购7,我曾荐购成功过,但没读过荐购的书,因为是数学竞赛的,买回来后发现看不懂。大学的图书馆荐购更方便,大一寒假里一口气荐购了好多本,虽然有部分因种种原因没被订购。
小学时读过的书中印象比较深的是《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金银岛》《汤姆 · 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 · 费恩历险记》《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借LH的完整版《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8、借J的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二年级时看的缩减版《三国演义》9,还有罗尔德 · 达尔的一些书。当时订了一本作文杂志,还曾投过稿,结果编辑打电话过来说因为误期而没能发表。还订过一本科普杂志,忘记名字了,只记得书中根据科学家的形象创作出的漫画人物,比如顿牛,外形就是一头牛,让我以为除了牛顿,真有顿牛这个人。每次有杂志送到班里我都特别高兴,期待老师能尽快发下来。后来在学校只能订《少先队员》和《父母课堂》10,不能订其他杂志(如上面两本)了。后来家里去邮局订了《我们爱科学》,一直订到初中,我很喜欢看。再之后在《我们爱科学》上面看到《Newton科学世界》的广告,于是改订《Newton科学世界》了。家住北桥金城拥军公寓时,在楼下安了信箱,每个月都期待着杂志的到来。一开始是拿钥匙开锁,后来发现手从缝中伸进去也能拿起杂志,就不用钥匙了。搬走后信箱还留着,里面应该积了不少灰,可能还有几张被塞的广告。说到信箱,想起小学时和LH在学校旁边一个老小区里午托,中午时偶然走到信箱那边,发现一些没锁,但塞了很多信,就偷偷拿出来看,发现收信人来头不小,应该是个离休的师长,过了两天被收信人抓了个正着,我们落荒而逃。家里有几本《儿童文学》,但我不太喜欢看。姨妈从中山带回表哥的《阅读与写作》《故事大王》等杂志,我看得如饥似渴,至于对写作有什么帮助则存疑。姨妈带的那些书里还夹了几本《漫画大王》,我本来不屑一顾,因为不常看漫画,并对漫画有着“洪水猛兽”般的刻板印象,后来却看上头了,用了几个中午看完。当时家里还有哥哥姐姐们的一些初高中课本,用几个中午读了《哦,香雪》11、《辛巴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张爱玲的《封锁》12、泰戈尔的《喀布尔人》13、《热爱生命》这几篇。看完《热爱生命》我深受震撼,就想提笔模仿写一篇小说,题目叫《生命的悲歌》,后来母亲看到,质问我一通,就不敢写了,当时三年级。舅舅家书架上有很多书,小学暑假时去看过,翻了一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对在海边洗澡的片段印象深刻,还有《我的前半生》,只是看了个大概。
初中时读了《解忧杂货店》40《平凡的世界》14《白鹿原》15 16和《三体》109 17《球状闪电》18 19《人类群星闪耀时》107《第七天》20《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在细雨中呼喊》21 22 23《乌合之众》24《小王子》《长征》《撒哈拉的故事》《看见》《麦田里的守望者》25《红楼梦》《围城》《红星照耀中国》 26 《苏东坡传》《聊斋志异》《世纪三部曲》27《一句顶一万句》28 29 30《黄金时代》33 110《沉默的大多数》34《儒林外史》35,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和散文选集31 32。《麦田里的守望者》《小王子》《第七天》《北洋大时代》《岛上书店》是春节时在姑妈家看表姐的。
初一时因历史题目经常出现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在学校的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但只读了一小部分。高三时B要去广州参加港澳台联考的备考几个月,在他临行前把《中国大历史》送给了他,毕竟是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同学了。
初二时语文老师莎姐李莎莎老师曾在班上放过《肖申克的救赎》,感觉确实不错,后来还买了本斯蒂芬 · 金的小说集来看。
初中时一次劳动班,我去高中部打扫,在高三办公室读到了《我是范雨素》。
中考语文阅读《灯如红豆》,题目出自纪晓岚书斋的对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夏令营时在学校新华书店买了《阅微草堂笔记》,没看完。
中考后的暑假(包括去贵州旅游期间),读了杨绛译的《堂吉诃德》,对杨先生把那些俗语译得如此生动倍感叹服,后来就把Q名改成了堂吉诃德36。还读了雪漠的《大漠祭》《猎原》《白虎关》,这几本书是在南国书香节湛江分会场的会展中心买的,当时是活动最后一天的晚上,一对老爷爷老奶奶向我热情推荐,买后还和我合影。JY小时生活在广州,后来常常跟我们讲述南国书香节的盛况,特别是喜欢炫耀拿到了曹文轩的签名,我也挺羡慕,多年后南国书香节终于来到湛江了。至于曹文轩,只在小学时读过《青铜葵花》和《草房子》。
夏令营时读了《百年孤独》37《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解密》38,至于《月亮与六便士》则根本读不下去,可能是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当时还网购了一套阿城的作品集(共七本),缘由是看了《棋王》觉得写得相当精彩。第一本是《棋王》《树王》《孩子王》三篇合集,第二本是叫《遍地风流》的短篇小说合集,感觉开头几篇很有质感,后面的就有些索然无味了。最后也只完整看了两本,因为后面的有一些评论和杂文之类,不太看得懂。后来还读了《白夜行》,深受震撼。当时在童悦书斋买了《笑林广记》,想乐一乐,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很低俗的笑话,就把那一部分剪了,这也是算极少情况的破坏书籍行为了。小学时闹脾气,把《父母课堂》杂志撕了,母亲大发火,后来再也不敢重犯。
高一时在童悦书斋买了《丰乳肥臀》,期间还借M的《檀香刑》《酒国》《四十一炮》《蛙》《红树林》来看39,后来还看了《晚熟的人》,这几本莫言的书中印象最深的是《檀香刑》。疫情在家时读了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觉得蛮不错,那种描写风格是以前没有见过的,还有贾大山的短篇小说,非常喜欢。后来又读了很多东野圭吾的小说如《放学后》《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新参者》41。高一时一个大考结束后心情比较低落,读了《挪威的森林》,更觉伤感。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正一个人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后来还读了《人间词话》42《芙蓉镇》49《尘埃落定》《推拿》50《马桥词典》43《上学记》44《额尔古纳河右岸》45《湖光山色》46《红岩》47《美的历程》48《丑陋的中国人》51《局外人》52《鼠疫》53《情人》54 55 56《1984》57《动物农场》《美丽新世界》《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58《双城记》59《文化苦旅》《活动变人形》60《小径分岔的花园》《建水记》61《论语译注》《宋诗选注》62《钱锺书选唐诗》63《看不见的城市》64《马可瓦尔多》65《废都》66《台北人》67 68 69《牛棚杂忆》《俗世奇人》《万历十五年》《雅舍小品》70《我与地坛》《中国哲学简史》71《把自己作为方法》、丘成桐的自传《我的几何人生》72 73、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选集74、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自由在高处》75等等。
高考前一个月,突发疫情,全体高三学生封校,本以为要封到高考,最后只封了两个星期。我们宿舍在七八楼,一眼望出去,就是寸金桥公园。当时母亲送饭来,顺便拿了一本《南风窗》,封面故事是介绍许倬云的,此前通过C了解到他,也读了他的《台湾四百年》。高考要清空教室,大家瓜分书架上的书,我拿到一套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还没来得及看。上述《芙蓉镇》《尘埃落定》《推拿》《鼠疫》《情人》《动物农场》《美丽新世界》《我与地坛》《晚熟的人》都是借C的,还借过他的一些《人文历史》杂志。
高二刚分进卓越班时在童悦书斋买了《茶馆》来看。语文课本上选了《雷雨》,日哥梁日成老师在上课时放了《雷雨》的话剧。后来读了原著,还借了K的《日出》《原野》《北京人》,后面几部都忘得差不多了,只有《雷雨》记忆犹新。后来上课时要放视频,大家都会说“侍萍!”,也是趣闻。希望以后有机会看看话剧吧。
高三时读了《梁衡评点历史人物》76,深受震撼。书中《觅渡,觅渡,渡何处?》77这篇文章是介绍瞿秋白的,我后来还找了瞿秋白的《多余的话》78来读。瞿秋白的养女瞿独伊于建党百年时荣获七一勋章,同年11月26日离世。
高考前清华大学HD学长回来介绍经验和演讲时几次引用八月长安的一句话“不是所有坚持都有结果,但是总有一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我没看过八月长安的书,写在这里,也算是一种回忆吧。
当时借过K的《金蔷薇》,一本教人写作的书写得如此生动优美,真是难得。还借了他的《静静的顿河》和《莎士比亚戏剧》,可惜前者没看完79,后者没动过。他曾买过两本卡夫卡的小说集,书的题目不一样,结果篇目差不多,后来就送了我一本,当时是疫情网课时期,我们和L等常在培英苑下的草地打羽毛球。和他合资在童悦书斋买了《搜神记》,这本书后来到了我的手里,但没有读过。
高中时校友林东乔回校演讲,给图书馆和卓越班捐了很多书。但给卓越班的书迟迟没发下来,我遇到吴宝副校长就问了这件事,后来催了几回,终于和K把书从图书馆搬回来了,我拿了《诗经析读》《论语别裁》《说文解字十二讲》,但都没读完。
小学时B有本《现代汉语词典》,语文课上老师提问时经常拿出来翻,我当时挺羡慕。上初中前去文博书店首先买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学时这本词典常常被借用,奇怪的是B再也没有带《现代汉语词典》来学校。初一时参加学校的红五月“汉字英雄”听写大赛,拿了个冠军。初三时把词典上不会的词都抄了下来。也想买《辞源》《辞海》的,但太贵了,特别是后者。初中时想买《辞源》,当时只需300左右,但最后并没买,可能买回来也不会怎么翻。大三时了解到《辞海》的缩印本,花232.63元买了一本。原以为规格和《现代汉语词典》差不多,结果是厚厚一本。小时候家里有本《新华字典》,封面都没了,后来用的是一本《新编词典》,六年级时想抄一下里面不会的字词,但只抄了一小部分,本子也早已丢失。本来想买本新版的《新华字典》收藏的,但暂时感觉没必要。夏令营时开始读《史记》,里面有很多生僻字,拿去问柯胜智老师,他回去查了再告诉我,开学后他把一本翻得很旧的《古代汉语词典》借给了我。后来我买了本第二版的《古代汉语词典》,柯老师那本在另一个语文科代表KY手上,分班后我去了32班,KY在1班。高考前去他们班书架上蹭书,看到了积灰的《古代汉语词典》,才还给了柯老师。
高考后读了《流动的盛宴》80《世道杂谈》《瓦尔登湖》105,还有《书海泛舟记》106。《书海泛舟记》讲的是作者回忆自己和父亲的阅读往事,我看得非常过瘾,又颇为看书太少而自惭形秽。不过限于课业压力很重,又是以理科为主,文科特别是传统文化就落下不少了,只能忙里偷闲补一补。但值得一提的,是班里一直坚持到高三下学期的阅读课。那时还读了王蒙的《青春万岁》,虽然情节比较老套,但仍对他19岁写出此书的才气深感佩服,也被当时的社会氛围感染。将《青春万岁》的序诗抄录如下: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的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我很喜欢王蒙的风格,语文课本里选的《春之声》也是百读不厌,据说舅舅小时候还给王蒙写过信。后来还在教地理的孙冀新老师桌面看到了《这里是中国》,一本很漂亮的厚重的大书,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用精美的图片细致展现,不久后就买了一本81 82。此外,还读了川端康成的《雪国》83《伊豆的舞女》《千只鹤》84,还不太能理解,但能隐隐感受到那种日式美感85。2021年八省联考考到川端康成的《秋雨》,颇难,那次考试的数学立体几何题结合北京大兴机场考了曲率欧拉公式,堪称“臭名昭著”。此外,还重读了《平凡的世界》、《红楼梦》86和《麦田里的守望者》87。
来大学报道时因疫情航班取消,改签了几次,只得提前一周来合肥。彼时人心惶惶,湛江又常有阳性病例,所幸赤坎不是高风险地区,不需像霞山的M提前来隔离七天。当时极端高温,打开酒店的房门,一阵热气扑面而来。因酒店爆满,只能和父亲在门口的百富缘酒店订个大床,房间极为狭窄,除去一张床就放不下什么东西了。当时在酒店读了T送的《娱乐至死》。开学后几乎是每天做核酸、打卡报备,到12月左右,国家逐步解封,学校期末考试推迟到下学期,校内阳性病例激增。我于12月10日打了第三针疫苗,几天后就开始发烧,18号拖着病体回家,但只是发烧,并无其他症状,没去检测也不知阳了没有。在房间隔离到31号,解封出门时双脚无力,几乎不会走路了。母亲后来也阳了,在另一房间隔离。其他家人无大碍。
大学军训时没什么学习任务,就拼命看书,把学校发的一些书和资料看完了,又看了沈从文的小说选集。当时因为身体不协调,跟不上其他人的节奏,为了不影响整体面貌,被教官带到观众席上,和一帮有类似原因的难兄难弟看其他人训练表演,空闲时间就用来看完这本书。初中时读了《湘行散记》,具体的情节记不清了,但觉得那种风格特别有辨识度。《边城》是高一时要求读的,当时觉得没什么情节,索然无味,后来慢慢渐渐有所体会其妙处。后来读了《大学语文》88《人类简史》《今日简史》《未来简史》89《国家相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杀死一只知更鸟》90 91,还用学校英才班提供的200元书费买了《宋词鉴赏辞典》92 93,在家还读了弟弟学校的推荐书目《梦溪笔谈》。
至于杂志,《读者》《意林》《青年文摘》之类都看过,但不太喜欢,只是没书可看无聊时会拿来翻翻。初一时看了一些《故事会》,后来觉得无聊,就再也没看过97。初中时莎姐推荐过《看天下》,但当时因为比较贵,很少买,只看过一些,高中时买或借JX、B的,2021年还订过一年。后来发现《南风窗》不错,比《看天下》更有深度,就更青睐《南风窗》了95。班级里传阅《南风窗》《看天下》,堪称盛况。我亲眼目睹了《看天下》里的笑话越来越尴尬最后取消了笑话栏目的过程,想来颇为有趣。高考后还给《看天下》投过稿,未果。在报亭或图书馆到处翻翻,别的杂志有感兴趣的也会拿来看,比如《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之前还订过几年的《Newton科学世界》,但不是太感兴趣,而且主要栏目的内容重重复复讲来讲去都是黑洞量子力学相对论复数三角函数这些,有的看不懂或没兴趣,有的已经学过,后面就不订了。值得一提的是,《Newton科学世界》有留言赠书活动,某期我留了言,有幸被抽中,收到了一本《解读南海I号 打捞篇》。之前在《读者》上看到一位作家108的文章,说他上地铁前买一本杂志,下车时差不多看完了,直接就塞垃圾桶里,愚以为这真是暴殄天物。
幼儿园时母亲订了《东方娃娃》,还买了一些绘本连环画96。母亲对买书还是很舍得的,一般也不反对我看书,只是在看得入迷影响了其他学习才会唠叨唠叨,小学时买的一套全彩版的中外名著几乎算是我读名著的开始。母亲小时候睡前坚持给我讲故事(有时候是父亲),《西游记》之类的都讲过98,后来小学时会在睡前带我背古诗和积累知识点,一直讲到昏昏欲睡。平时玩玩具或吃饭时就会放碟机,一般是古诗词古文(高中文言文),这算是最初的知识积累吧。母亲有次从雷州打车去湛江,和一个老师同行,那个老师的孩子在深圳中学就读,老师给母亲推荐了一套配有光碟的名家散文,于是这也成了日常所听的内容。记得其中的作者有鲁迅、朱自清、郁达夫、梁实秋、俞平伯、冰心、周作人、沈从文、徐志摩等等,当然大部分散文都不能理解其含义,但《荷塘月色》《小桔灯》都是在此第一次听到的,后来再读《纪念刘和珍君》《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雅舍小品》《鸭窠围的夜》,就有莫名的亲切感。印象深刻的还有周作人在《苍蝇》里引用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至于周作人的污点,那是后来才知道的了。高中时了解到《六里庄遗事》,以为很好看,不顾母亲反对执意买来,还写了名字,后来读完了发现乏善可陈大失所望,但因为写了名字,也退不回去了,颇为当时的固执懊恼。大学时听播客,偶尔听到《六里庄遗事》的作者东东枪,据说他是个知名的文化人,但我还不甚了解。
鲁迅一直是我很敬仰的人物。但读他的东西不多,散文主要是《朝花夕拾》,小说主要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99 100,高中时读过一些杂文,但感觉有些难懂。先生的几篇无比经典的散文小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101、《风筝》、《社戏》、《故乡》、《祝福》、《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味道。
我还做了份书单,其起源于初中时将一些想看的书记在本子上,如果买了或看了就划掉,长期下来涂涂改改不方便也不美观,就改成了电子版,后来还花了点功夫把书架上的藏书也记录到手机里。某段时间关注过书单狗的公众号,也发现了一些好书,但渐渐发现颇有重复,且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宣传与之有合作的书,如上述《世纪三部曲》和《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之类,就不关注了。有趣的是,大学以来读过的书大多不在书单里,可能这也是好事。
除了西方名著,我在阅读上的另一大缺憾是没读过武侠小说。本来想高考后读武侠小说的,但看到一套金庸有很多本,而且当时还有别的事,就没看,担心一看就上瘾停不下来,可能将来还会看吧。2018年金庸逝世,有人把他的作品归纳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L说他小学时就在手机软件上读金庸,但当时只找到繁体字版的,也就凑合着看了,他说对小学生而言无异于网络小说,小学生哪懂什么高深的武侠文化。我至今还没看过电子书(教材除外)。莎姐说她陪孩子睡觉时就在旁边看电子书,这样孩子会很安心。这句话之所以记得,可能主要是因为“安心”这个词。
想不到一篇文章竟然引出了这么多东西,可能是出自对书、书店、读书的共鸣吧。或许可以模仿《诗的奇迹》,将本文命名为《书的奇迹》吧。上述提到的自然不是全部,但我将这些东西视作历史,已尽自己所能力求完整记录,慢慢想,慢慢写,如见故人来。
于科大西图一楼书库
- 1.具体时间是2023年5月11日,在书店门口贴的公告上看到的。 ↩
- 2.曾在此买过一套彩图版世界名著,如《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汤姆·索亚历险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
- 3.虽然我从未出示过会员卡,只是口头说说。 ↩
- 4.原来是用一中的。 ↩
- 5.忘记当时是否已定居赤坎了。 ↩
- 6.含《周髀算经》《孙子算经》。 ↩
- 7.只需把推荐书目写到一个本子上。 ↩
- 8.当时觉得《格林童话》更好看,可能是因为情节更丰富,也更容易理解。 ↩
- 9.里面频繁出现“焦头烂额”这个成语。 ↩
- 10.爸妈一般也不看,倒是我看得挺认真。 ↩
- 11.铁凝的作品里我只读过这篇和被选为2019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题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
- 12.当然没看懂。 ↩
- 13.很温暖。 ↩
- 14.扉页上印着 “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
- 15.印象深刻的是开头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老婆”。 ↩
- 16.扉页上印着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 ↩
- 17.没太理解,需要重读,不知是不是因为想象力不够。 ↩
- 18.初二红五月时。 ↩
- 19.初三春节时《流浪地球》电影上映,十分火爆,大一春节时《流浪地球2》上映,更上一层楼。高中时还读了《流浪地球》《鲸歌》《乡村教师》《带上她的眼睛》(初中课本有节选)等刘慈欣的小说。 ↩
- 20.春节期间看得毛骨悚然。 ↩
- 21.经Z推荐。 ↩
- 22.余华这几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许三观卖血记》,我向来厌恶吃猪肝,但书中把爆炒猪肝写成极佳的美味,前段时间在学校误点到爆炒猪肝(原以为是牛柳),吃起来味道还不算差,可能是油盐味道比较浓的缘故。 ↩
- 23.原来觉得看过了小说,就没必要看小说改编的电影了,但由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很高,大二寒假时还是看了,虽有心理准备,依然很震撼。但电影里的福贵没有书中那么惨。 ↩
- 24.陈镔老师镔哥推荐,后送给Z。 ↩
- 25.这本书里密集的脏话颠覆了我对名著的认知。 ↩
- 26.“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 ↩
- 27.书单狗公众号将这本书吹得天花乱坠,读后只觉一般般,况且这是历史小说,作者立场不同,不乏偏颇。 ↩
- 28.前半部分还行,后面感觉有些重复。 ↩
- 29.2024年中秋假期去郑州洛阳,在从郑州回洛阳的高铁上,由于买了无座票,遂站在过道上看书,一个保洁员过来搭话,聊天时她说通过短视频听说过刘震云,我说他就是河南人,过了一会儿她走过来说“他是河南的高考状元吧,我看过的”,后来她问《一句顶一万句》是不是教人怎么说话高情商的书,我说就是本小说,她说有空也找来看看。 ↩
- 30.后来听了一期宋方金参加录制的《不开玩笑》播客,他在里面提到张艺谋和刘震云都曾和他讲过他们见到外星人的经历。 ↩
- 31.其中有路遥的《人生》,印象深刻的还有荣获鲁迅文学奖的《吉祥如意》,相当优美,高中时也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题。 ↩
- 32.高中时还做过张者《山前该有一棵树》的阅读题,但不完整,后来得知这篇小说获得了2022年的鲁迅文学奖。2023年4月,学校举办了读书月的活动,其中一项是阅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在书架旁读完了《山前该有一棵树》的原文。 ↩
- 33.不太看得懂。 ↩
- 34.高中时重读了,很喜欢这种风格。 ↩
- 35.没怎么读懂,不清楚作者想讽刺哪些人,有必要重读。 ↩
- 36.前面用过两个Q名,第一个是春风十里,取自“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时还不知道“春风十里不如你”这种东西,后来觉得容易引起误解,就改成了一个从网上搜到的成语“及锋而试”。 ↩
- 37.“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 38.当时读了一部分,觉得没意思,剩下的到了高二才读完,感觉一般。 ↩
- 39.他买了莫言的长篇小说全集。 ↩
- 40.初一在宿舍借了JT的来读,不过已经对情节没什么印象了。 ↩
- 41.主要是借LS、KL的。 ↩
- 42.一开始在本子抄录了部分段落,后面不了了之了。 ↩
- 43.莎姐推荐的,格外喜欢。 ↩
- 44.对西南联大苦中作乐、思想兼容的氛围颇为钦佩。 ↩
- 45.这本书是送给H的生日礼物,后来他又借我看了。高中在阅读题里还做过一篇迟子建的《逝川》,印象深刻。 ↩
- 46.虽为茅盾文学奖作品,但读起来实在乏味。 ↩
- 47.本来是小学就应该读的。夏令营时买了,结果到高三因为看到几篇阅读的文章都是摘录于《红岩》才匆匆来读,有趣的是M也是因为相同原因在高三时也在童悦书斋买了和我相同版本的《红岩》,如果他早点说,还可以借给他。 ↩
- 48.美的巡礼,精神的盛宴! ↩
- 49.高二体育节。 ↩
- 50.觉得甚佳。 ↩
- 51.在图书馆借的,很破旧,对书中观点不太以为然。 ↩
- 52.薄薄一本,没看懂。 ↩
- 53.高二红五月时看的,大二下学期时从播客中听到了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在电影中看到了这本书中的 “怎能让人想像出一座,比如,既没有鸽子,也没有树木,也没有花园的城市?在那里你既看不见鸟儿扑打翅膀,也听不见树叶沙沙作响,总之,那是个毫无色彩的地方。季节的变化只能在天上显现出来。只有清新的空气或小商贩从郊区带回的一篮篮鲜花可以宣告春天来临;那是市场上出售的春天。” ↩
- 54.没看懂,不太明白里面的爱情是怎么产生的。 ↩
- 55.“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
- 56.When you are old —— William Butler Yeats,《当你老了》李健。 ↩
- 57.夏令营时买过,后来T也送过我一本。 ↩
- 58.没太读懂。2023年7月12日下午考完电路后得知昆德拉已于7月11日去世了。 ↩
- 59.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the other way.这是最好的时代,亦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开化与愚昧共存,信任和背叛同在,光明与黑暗并行;希望在这个时代冉冉升起,绝望在这个时代冷晖不散;我们在这个时代应有尽有,我们在这个时代又一无所有;我们于这个时代直直走向光明,我们又于这个时代直直堕入黑暗。 ↩
- 60.印象最深的是 “似乎满天都有神灵翱翔” 。 ↩
- 61.2020年山东新高考用作阅读题,当即买了,后来借给了K,自己直到高三才读完。 ↩
- 62.没能体会好在哪里,但对钱锺书的博闻强识颇为敬佩。 ↩
- 63.后来送给T了。 ↩
- 64.初中时就在童悦书斋看到,一见钟情,但直到高中才在童悦书斋买了。 ↩
- 65.先是在语文试卷上看到,后来借SY的书看了。 ↩
- 66.曾经的禁书,在学校图书馆借的。 ↩
- 67.课本上选了《游园惊梦》,精彩。 ↩
- 68.小学时在母亲买回的名家美文书里读到白先勇的《我们看菊花去》,了解到他姐姐的病情。大二暑假时听HL说起才得知白先勇是同性恋。 ↩
- 69.《马桥词典》和《台北人》因为贪便宜,买到了盗版书,向来盗版书都是要退货的,不过这两本没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嫌麻烦。 ↩
- 70.印象最深的是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
- 71.看得囫囵吞枣,没有深入理解,看完后的晚修心血来潮,在一个本子上写下了个人很多哲学上的困惑及猜想,比如地球或宇宙可能有一天不复存在,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意义何在,还有“三层世界”理论。 ↩
- 72.印象深刻的是扉页上的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几何人生,人生几何。” 前面那句词太美了。 ↩
- 73.《把自己作为方法》和《我的几何人生》送给T了。 ↩
- 74.之前买过一本,班级书架有本更厚的,都读完了。 ↩
- 75.觉得观点犀利激进,不甚理解。 ↩
- 76.从《南方日报》的推荐书目里了解到的。 ↩
- 77.此文曾被选入旧版高中课本。 ↩
- 78.“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
- 79.只是疫情网课期间看过部分。 ↩
- 80.后将《流动的盛宴》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分别送给W和Y了。 ↩
- 81.《青春万岁》和《这里是中国》后来送给T了。 ↩
- 82.大学后在网上买了一本非常优惠的《这里是中国》2寄回家里,发现是盗版的,商家可能自知理亏,便直接退款,没有要求把书退回去。 ↩
- 83.“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
- 84.亦有译为“千纸鹤”或“千羽鹤”的,其中差别有待考证,可能是翻译习惯的问题,如今多用“千纸鹤”,因此见到“千只鹤”就有点奇怪了。 ↩
- 85.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花未眠》。 ↩
- 86.觉得贾府明显的颓败是王熙凤病倒开始的。 ↩
- 87.高考后没出分时用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 “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发了QQ空间。 ↩
- 88.《大学语文》里有很多经典篇目。 ↩
- 89.《人类简史》《今日简史》《未来简史》是略略扫过的,读得很快。 ↩
- 90.“有一种东西不能从众,那就是人的良心”。 ↩
- 91.《杀死一只知更鸟》很早就听说了,但觉得这个题目对自己没什么吸引力就一直没读,等到大学时再读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的震撼了,可能还是小时候读好一些。 ↩
- 92.本来买了《管锥篇》,但因繁体字看不习惯就退了。 ↩
- 93.高中时在童悦书斋买了《唐诗鉴赏辞典》,读了相当一部分。 ↩
- 94.一中入学时的推荐书目。 ↩
- 95.2022年订了一年,上大学后看到图书馆有就不订了。 ↩
- 96.高中时YQ带来一些历史故事和《聊斋志异》的连环画,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
- 97.《故事会》被老师们深恶痛极。 ↩
- 98.母亲一直把金箍棒的箍念成“za”,以至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这才是正确读音。 ↩
- 99.《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都是小学时就买了,但当时还不太能读懂。 ↩
- 100.《理水》曾被选作全国卷高考题。 ↩
- 101.初中时读了《阿长与<山海经>》后,自己对《山海经》也充满了好奇,买了几本原著和解读的书,不过也只是浅尝辄止。 ↩
- 102.一个很健谈的中年人。 ↩
- 103.比如“红枣卷”。 ↩
- 105.硬着头皮看完了。 ↩
- 106.因为绝版了,只能买到影印版的。 ↩
- 107.在新铭书店买的,篇目不完整。 ↩
- 108.好像是马伯庸。 ↩
- 109.《三体》名句。 ↩
- 110.“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