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一下)
罗振宇
阅读的方法
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翁
《史记》“本纪”主要记录文明秩序的溯源和变迁;“世家”记录地域的开拓与家国的绵延;“列传”记录个体的觉醒与人性的光辉。
“简历美德”“悼词美德”
书的两个作用:节点与网
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会无聊。——叔本华
初看这个标题觉得无聊,高中时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索然无味,但听作者自己的介绍后产生了兴趣,一口气读完,蛮有意思,可能是例子比较多(好像演讲时也是故事多一些观众才愿意听吧),结构安排也挺新颖,以后读的书更多一些后可以重新读读。
在大一这个很长的寒假里读了一些书,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南方高速》看不懂,开学就还回去了)。平时想到一些想看的书就去图书馆网上找,找到了就截屏等开学借,找不到的就荐购,不过有好多因各种原因学校没买。来校后一下子借了很多书,当时还是考试周,但还是各用一天的部分时间读完了《青色极简史》和《浪漫地理学》,考完试那几天读得更多,(但读完几本薄一点的书后有点无聊,真是印证了叔本华的那句话)深感自己见识浅薄,读的书太少。寒假时因为感染新冠被隔离在房间时,用几天时间在B站听了一下张国刚讲的《资治通鉴》,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毕竟很多典故耳熟能详,开篇三家分晋那段还曾在语文小测中出现。后来买了一套,读了几章(确实挺有意思)才发现是删减版的,就退了,幸好没写名字。现在买新书一般都不写名字,大多等到七天后(经常在扉页写一些关于这本书的故事)。还听了周汝昌先生讲的古诗词鉴赏和红楼梦,深有启发。(一个起因是觉得科大文化氛围太薄了,但想想看,可能想改变这一状况关键在于自己)后来了解到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把这三年的稿子打下来,整整150页,厚厚一本。后来还听了他坚持10年每天做的“罗胖60秒”(还没听完),听了很多故事,一些道理也让人觉得很有启发,《阅读的方法》和《浪漫地理学》就是这样了解到的,这也算是知识的“网”吧。在读《阅读的方法》时查了很多资料,包括一些电影,觉得节点与网这个比喻是很恰当的,也很享受在书与书、知识与知识之间不断探索的过程(虽然有时候脑袋比较活跃,显得有些疯狂)。加上这本书里的书单,自己的书单又大大充实了,虽然可能永远读不完。
存疑的是,罗振宇这种知识服务的方式是否真正有助于知识(智慧)的传递吸收?可能这是信息大爆炸和网络通讯发达的时代的一个独有现象。比如“罗胖60秒”,感觉碎片化过于严重,每天讲的一个经过包装的“道理”是否只是过眼云烟?有待观察。
读书时有时受到一些很小的刺激或没什么刺激就忍不住大笑,不知为何,可能是平时比较压抑自己的情绪?本书中提到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上网搜来一读,也快活了一把。
万维钢
万万没想到
获取与自己观念不同的观点
读书笔记:脉络 亮点 心得 联系
“弱联系” 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许是跟不熟悉的对象进行的(办事时类似)
在读了《罗翔刑法学讲义》之后,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做读书笔记的想法。上面也讲到了做读书笔记的几个方向,但感觉如果照搬照抄过于死板,后来读《艺术家们》,因为是小说,可能没有太明显的中心句之类,就写了一些感受,“述而不作”,把读这本书的一些经历写一写也是挺好的,不是硬要写出领会到什么道理(不然跟高中阅读题差不多)。我还没有做批注的习惯,之前初中语文老师莎姐要求做过,没什么意思,毕竟当时没什么想法,做不到率性而为。但在学校的书上也做不到率性而为了。但做笔记主要是总结性质的,对于书中一些有意思的段落就不能留下一些想法了。
书中讲到做笔记的软件,作者用的是印象笔记,看了一下网上的评价,发现不太好,又去搜了其他一些软件,这才知道笔记软件有这么多种,各有特色,第一次用,没什么经验,就下了有道云笔记。后来花了一些时间把手机的备忘录里的东西转到这里,毕竟在软件上编排更容易。
万维钢也是科大校友。
张立宪(主编)
读库
第一次听说《读库》和张立宪是在《读者》上,当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以为是类似《读者》一样的杂志。后来第一次看到书时,有些惊讶,原来不是杂志,一本书往往就是由几篇很长的文章组成(从没见过这种形式),书不大,但一本就要42元,所以没买过,也没怎么看。高考出分前的早上,在高中的图书馆自习(准备强基计划),当时觉得自己考砸了,等分的那两周精神一直比较压抑,(娱乐主要是下午和L打球)特别是这个早上,实在没心思学,在校园里逛了一圈,回到图书馆,到处乱看(在书店图书馆一般是到处乱逛的,大多只是翻翻),发现了《读库》2005期上一篇由登山者张梁口述的文章《攀登者》。人类登山探险终极梦“14+7+2”,指登顶地球上全部14座8000米以上山峰、七大洲最高峰,并以探险方式徒步滑雪抵达南北极点。18年来,张梁36次攀登,27次登顶,经历4次重大山难,9次放弃冲顶,成为完成“14+7+2”的中国第一人。文中引用了苏轼的“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一口气读完,精神为之一振。(这句话也曾出现在摘抄本上,但没什么印象。虽然摘抄的东西尽量做到精简了,但绝大部分在考场上没什么用。想想之前老师要求的摘抄,多是应付了事,有些大家之作也很难摘出什么来,毕竟是重在整体的思想),读完后就去做核酸了。两点多出分,中午自然没心思睡觉,还没到时间,刚打开手机短信,成绩就来了,没有现象中那么差,高考也就算过去了。后来清华强基没考上,不过也在意料之中,因为没怎么学过竞赛(严格来说是因为数学物理并没有多好),就来了科大。说来有趣,高中时科大的副校长(现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罗喜胜教授来湛江开会,顺便来一中演讲,讲的是他搞的高超音速导弹,还带了保镖。高考后出分前,我在网上只听了科大的招生宣讲,至于后来来到科大,可能也是缘分。这段话是在西区图书馆阅览室写下的。我喜欢阅览室,因为相较于自习室,人更少,而且书比较多,觉得很安心。
想把这几年的读库读遍,可惜图书馆里的不全,后来也荐购了一部分。
1803
毕飞宇和他的王家庄 毕飞宇 张同道
与深渊同行 李彬
从工厂到大学 晨星
凡是能够言说的,都能说得清楚;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
你所寻者近了,正上前来迎接你。——荷尔德林
2001
我家的四季 法殷洁
这两年的电影海报 亓冠奇
沛县律政江湖 刘勃
2002
落榜 李金声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 古井忍
小本生意人 胥小燕
《读库》里面很多记录普通人生活的朴实长文,是我很喜欢的。
月上东山 秦玉兰
本文是为了纪念巫宁坤先生。初知巫先生,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汪曾祺的《昆明的雨》。
百年前的成都吃相 阿狐哥哥
《成都通览》
相信未来 梁一良
初中语文课上我们小组(茂航动物园,组员:LY,JN,SY,HJ,ZK,JM,LT,现在和最后两位没什么联系)朗诵了下面四首诗: 《相信未来》(食指)、 《回答》(北岛)(Q发了条空间,认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话,重点不在于卑鄙与高尚,而是通行证与墓志铭)、 《热爱生命》(汪国真)、《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除此之外,还有几首印象深刻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入选初中课本)、 《致橡树》(舒婷)(初中班主任镔哥陈镔老师在讲早恋的班会上让我们读的)、 《热爱生命》(食指)(高中时柯胜智老师印过)、《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西川)(高中时抄过)、”玻璃晴朗,橘子辉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太阳强烈,水波温柔“、《错误》(郑愁予)。
《波兰来客》
北岛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宁馨如此》
郑愁予
当转身,
蓦见在客厅的立灯下
正危坐着一个唐代雍容的女子,
她会神地读着信,
立灯把全室的光亮聚集在
眉弯目垂的脸上,
竟从一向古典的精致中
浮出暗香来
《宁馨如此》 首诗是郑愁予写给太太的,最后一句堪称惊艳,郑老在《朗读者》节目上也读过这首诗 。初中时网上流行三行情诗的创作,莎姐也在我们班试了一下,不过大家经验缺乏,也忘记有什么精品了。
2004
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 阿来 张同道
诗人的“精神指纹” 杨浪
2005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https://1q43.blog/post/673/] 王健飞
攀登者 张梁
三线厂子弟学校 李金声
“世界的温柔的冷漠” 爱丽丝·卡普兰 梁霄 杨芳州
加缪
儒林入画 蔡小容
《儒林外史》连环画
2006
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 喻柏雅
刘震云和他的延津世界 刘震云 张同道
日常有戏 康泰森
战火边的童年 邹来权
网贷深渊 田宏科
正确的“天足”与“天乳” 王宇清
2101
上海浮生 田维堂
百年前的交游 刘涛
民国基层官员名片
诗的奇迹 姜红伟
因篇幅较长,本文读后感单独成篇。
大业 张宏杰
文化人黑《三国演义》 刘勃
《三国演义》是一部努力排斥低俗的民间趣味的书,但是它没有因此失去群众基础,恰恰相反,这种努力使它在部分群众那里,获得了一种高级感。在许多时空里,人民群众对自己认同度并不高,他们向往的是更高阶层的生活状态。历史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被设定为如此崇高之物,当然是他们希望了解的。今天的学者指出《三国演义》与历史不符的地方很容易,但至少曾经, 《三国演义》能提供给人们一种“这就是真实的历史”的感觉,满足了不少人提升自我的需求。看起来更俗气的《水浒传》或《西游记》,就没有这个功能。但也正因如此,《三国演义》被牢牢固定在了古代知识精英的鄙视区。道理很简单,高档奢侈品和一般大众日用品没有对立关系,但最看不惯的就是A货。
2102
1583-1592 汪小智
这篇将东西方同一时间的历史进行对比,在纵向叙述上和《万历十五年》很像,很多人物也是后者出现过的。《万历十五年》是高中夏令营时买的,高三时才拼命读完(类似情况的还有《1984》),挺有意思,还需再读。
少年西湖记 傅国涌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九年级语文课本的一个单元,选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这四篇经典。莎姐讲到时《湖心亭看雪》时,留下了个问题:为什么‘问其姓氏’对方却不正面回答?讲《岳阳楼记》时,莎姐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隐隐约约体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这个观点值得思考。依然记得上《醉翁亭记》时打台风,注释是在家抄的。
关于莎姐,还有几个片段。一天早读,黑云翻墨,班里吵吵闹闹没能安静下来,接下来是语文课,莎姐遗憾地说:“本来还想你们安静下来后带你们去看看乌云把最后一丝亮光的瞬间。”初三时一次语文拿了年极第一,但那天的语文课作业不过关被罚站了,好像是书写问题吧,颇有些尴尬。
说到张岱,自然想到《夜航船》和《陶庵梦忆》了。《夜航船》序言的故事,在《阅读的方法》里也提到了: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夜航船》在高中时断断续续读了一些,多为有趣的知识或轶闻,但至今尚未读完,书都发霉了,恐怕纸质也不好。
京剧院里的修图师 虞凯伊 张楠茜
太空中的“漂流瓶” 卢昌海
让我想起了《流浪地球》。
第一次读到卢昌海的文章,是在《Newton科学世界》上。
2103
今人重建黄鹤楼 醋醋
我在北京派快件 胡安焉
我在上海开出租 黑桃
上面这两篇,朴素中有真味
2104
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 莫言 张同道
母亲的病 山山
松风水月归辋川 贾珺
这一年的电影海报 亓冠奇
2201
2022年的《读库》是在京东上买的(主要是因为学校的零零散散,看不过瘾),不到120元,挺便宜。但买来后很久才看,让我想起线性代数乐珏老师的一个比喻:看录课和现场上课就分别像买书和借书一样,买的书可能一直拖着不看,借的就要在规定时间内看完。
这本是2023年4月22日在学校举办的航天日活动当志愿者时看的。任务是汇报人流量,很清闲,我的点位又是化学与环境工程系的,来的人很少,不像理化楼上的讲座和天文台比较热闹。
二十五种营生 常宁叶落归根 绿茶
一组回乡偶记,记录眼中迟暮的乡村。
里尔克《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杨武能译
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那么孤单,像世界上的最后一幢屋。
大路缓缓地延伸进黑夜,
小小的村子留不住大路。
小村子只是一条通道,
夹在两片荒原间,畏怯地,神秘地,
大道代替了房前的小路。
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
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
劫中护书记 马伯庸 吴真
纪念郑振铎先生等学者在文化领域与日本人打一场仗,一场地位力量悬殊的游击战。
故人温情 吴夜雨
细数鲁迅先生的“笺谱”朋友圈。
后购得中国书店出版社的《北平笺谱》,送与T了。最喜欢这幅,含义丰富:
办证 尹甯
次子穆加贝 克韩
他凝视了深渊许久,最终化身为深渊。
福里杰斯公馆的前世今生 史烨婷
波尔多建筑瑰宝。
上帝是左撇子吗? 汪诘
科学精神,让我们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错误。
杨振宁、李振道、吴健雄宇称不守恒。2202
素锦的香港往事 刘涛 百合
中师二班 骆淑景
《水浒》六题 刘勃
- 游民的世界
- 百变林教头
- 人情社会的上上人物(武松)
- 邪恶的欲望有力量(潘金莲)
- 童心、天杀、小牢子(李逵)
- 对体制的恨与爱(宋江)
2203
钢琴传奇 刘诗昆(口述)
广东打工记 田维堂
老农之死 张家渝
给郑渊洁写信的孩子 冯翔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夜色温柔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流而上,却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这两本书都是菲氏的杰作,前者久闻盛名,后者是第一学期英语阅读课上柳青老师提到的。后来就借来读了,前者已经被翻得有些破旧,后者几乎还是新的,说明后者知名度确实没那么高。小时候还以为前者是比尔·盖茨的传记。
就个人而言,感触更深的是前者,特别是看到结尾,悲剧意味格外浓厚。有什么感想呢?什么拜金主义,人性的异化之类?好像也是这些,但毕竟有点拾人牙慧,说了跟没说一样。暂且保留观点,以后说不定会重读。
后者是这些年来看过的少有的西方的较长的长篇小说,可能是文化差异或者语言习惯的不同,导致要硬着头皮看下去。短一点的比如前者或者是《麦田里的守望者》《1984》就还好。家里还有当年兴冲冲买的巴尔扎克全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尤利西斯》之类,还原封不动,深感汗颜。可能以后哪天有兴趣了会读的,也可能再也不读了。
段义孚
浪漫地理学
求索是浪漫的核心要素,但追寻的一定要是两极化价值。
上述是全书的中心句,图省事就直接抄录了。这本书是从罗振宇的“罗胖60秒”中听到的,装帧十分精美,配图也很不错,但标价很高。现在的书,小小一本,如果稍微包装一番,身价就会上涨很多,越来越感觉洛阳纸贵了,因而平时买的非专业书很少,图书馆的书汗牛充栋,基本能满足需求了。
罗翔
罗翔刑法学讲义
倡导抽象的人概念,往往都会忽视对具体的人的尊重
永远不要在自己看重的立场上附着不加边际的价值
上述两句话高中时也摘抄过,这里不妨再抄一次。
刑罚权不应被滥用
刑法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空白罪状、明确的法律)2、罪刑相当原则(主观、客观) 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前提、过程、结局)
司法的温度
读这本书时开始想做读书笔记,又因为这本书比较有专业性,一开始想每章都做点笔记,或者干脆抄目录,但发现这样索然无味,而且影响阅读速度,后来就没这么做。
黄灯
我的二本学生
时代的观照
普通人与宏大叙事,个人成长与体制压力
个体的局限
限于目前的生活环境,对很多社会群体社会现象了解不多,以后要慢慢关注。或许肥西路上的夜宵摊可以是个开始。
田丰,林凯玄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形成贫民窟:1.人群的稳定性2.群体代际接续
研究时沉浸式体验可能给结果带来的影响
经济、城市管理、乡村、教育
人生价值与群体同化
或许应读读马克思的著作。
冯骥才
艺术家们
历史变革中艺术与人性的改变在本书中较好地展现出来,尤其是结尾隋意出走那段,算是全书最高潮。但就整体而言,作者虽着力刻画艺术家们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仍觉得看得不太过瘾,可能有些不连贯或人物上的刻意塑造。虽然以后不会去从事艺术工作,但书中人物的种种选择仍算给自己提了个醒。
读完此书时是2023年3月6日,“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逝世,科大设有“王小谟网络空间科技英才班”。
袁明辉
自然的呢喃——微距摄影的平行世界
杨绛
我们仨
读完当晚在东区大礼堂观看了由安徽省话剧院创作表演《今夜星辰》(2023.3.12)(纪念郭永怀先生、李佩先生及钱学森等众多为“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剧中还讲述了之前不太了解的郭先生李先生女儿郭芹的故事,看完沉思良久。
武志红
为何爱会伤人
重视现实的人,而非误于幻想。区分自我投射(童年,父母)和对方的真实存在,修炼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努力去改造对方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如爱、关心、歉意、不满
认识自己,自信乐观
尊重自己和对方(个人能力成果、独立性),善于肯定对方,向对方学习
在对方诉苦时倾听、陪伴而非盲目提建议
平衡投射与认同、给予和索取,情感双向感受
安全感
三角稳定关系
发现爱的证明,给幸福时光盖个戳
不惧怕爱
这本书也是在还书处发现的,随便翻翻,发现是自己很想了解的爱情心理学知识,而且例子很多,看起来不乏味,用了几天的空闲时间和周一下午的心理课看完了。看这本书时,还没有恋爱,我一边看一边想,假如遇上了爱情,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她会是一个怎样的?我们之间将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培育我们的感情?所有这些还是未知数,但觉得看了这本书,还是有一些收获。以下是一些摘录。然而并不想体现出一种教条式的总结,只能努力提炼一番。
梁晓声
人世间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
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上述两行字印在封面上。
《人世间》电视剧主题曲
李叔同的《送别》,结尾两位老友相聚时唱了这首歌。
《时间都去哪了》,第一次听是在春晚。
把《平凡的世界》和《人世间》放在一起,想进行一下对比。两本都是茅盾文学奖、三卷本,字数上前者104万,后者115万,时间跨度上前者是七八十年代近20年(可惜路遥英年早逝了),后者从六七十年代到2016年,近五十年。《人世间》前段时间出了电视剧,还挺火,我也是通过电视剧才知道这本书的,但从来没看过电视剧。看到《人世间》这题目,感觉太大了,怀疑作者很难把这么宏大的主题写好,但看完了确实热泪盈眶,觉得毫不逊色于《平凡的世界》,而且算是各有特色吧。寒假时听了《人世间》电视剧主题曲,觉得很好听,回校后就借了,用了两个月,断断续续读完了,期间还读了其他很多书,一度想把这套书留在后面看,但看《无国界别人》到一半,就又拿起了这本书,把剩下的一半看完了,就写了这篇笔记。一边写,一边循环播放《送别》和主题曲。可能涉世未深,书中诸多人情世故是第一次听说,也算是一种学习了,多年后再看,可能有不一样的感触吧,就像《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讲的是黄土高原上的农民与工人,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经历展开,而《人世间》以东北省会城市里一家的小儿子(相较于哥哥姐姐,也是最普通的一个)周秉昆为主线,讲的是城市里普通老百姓、知识分子、官员、国企职工的生活与选择,与《平凡的世界》并不重复,也算是开了眼界,特别是国企改革的剧痛(东北又是重灾区)那部分,之前只在历史书上稍有耳闻,看来当年改革开放时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确实考验国家的能耐,今天的困难也不少,仍是任重而道远。毫无疑问,作者是特意将周秉昆塑造成一个普通人的,或许父辈乃至以后的我们都会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一个疑问就是,看完了全书,还是不太明白当时为什么几个人就成了那么好的朋友(虽然后面多有变故)。感觉有点不完整的是没交代冯化成的结局,电视剧里面说他回北普陀寺出家了。电视剧里的一些情节和原著也不太一样,没有特别了解。看到后面,讲到的生活场景都是非常熟悉的了(这也是与《平凡的世界》最大的不同,最大的感受,就是珍惜感激现在的一切吧。
第一次接触梁晓声,是在小学的课文《慈母情深》里(对小学课文最不爽的就是每篇课文下面的“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初中时在图书馆翻过《今夜有暴风雪》,没看多少。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过程: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 “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话中,“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以下是更多的例句: 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 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我觉得老板很卑鄙。 我觉得他很负责任。
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以下是两个例句:A.“我觉得我被误解了。”“被误解”一词反映了我认为别人不理解我。此时,我可能会很着急。B.“我觉得我被忽略了。”“被忽略”是我们的判断。此时,如果想独处,我们就会很高兴;反之,如果想参加活动,就会感到难过。
为了倾听他人,应避免以下做法: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 “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这本书在小学时订的《父母课堂》杂志上经常看到的,之前觉得无聊,上大学后渐渐觉得很有必要读一读。高三时读了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觉得收获很大,以后不妨重读。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鲜有这样交流,可能也有文化原因,不妨尝试调整。
柏拉图
游叙弗伦
在思政课讲道德的起源处老师提过,后看罗翔推荐的书也有。不厚。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
韩炳哲
山寨—中国式解构
这种进一步创作的特殊实践(创作赝品)只有在一种文化中才是可能的,这种文化不相信革命性的断裂和非连续性,而相信连续性和悄然的转变;不相信存在和本质,而相信过程和变化。自然虽不具备创造性的天赋,但实际上它比最聪明的人类更具创造力。高科技产品往往是自然造物的山寨。自然的创造力源于不断变化、组合和变异的过程。进化遵循的也是不断转化和不断适应的模式。如果西方世界认为山寨不过是欺诈、剽窃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那么它将永远无法企及山寨中所固有的创造力。
薄薄几十页的小册子,56元。
叶锦鸿
消失的图书馆
看到无数藏书因各种原因被毁,无比心痛,而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守护精神宝库的人们更不应被历史忘记。坐在阅览室的心安,可能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情感。我至今仍只读纸质书,可能这有书的感觉吧。更多想法,可以参考上面《读库》文章《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
埃丽卡·法特兰
中亚行纪
非常有意思的书。小时候就就对地图和国家十分感兴趣,这本书正好带领读者了解比较神秘的五个中亚斯坦国。疯狂的个人崇拜,统治者的奢靡和民众的贫困,还有从苏联到现在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让人深思。
师永刚
无国界病人
一旦罹患癌症,怎么办?如何办?
——写给癌症病人与家属的一封信
我在2012年的一次例行体检中,被查出罹患肾上腺皮质癌。这是一种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病,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对于这个疾病都是相对陌生而又缺少办法与药物。那么该如何找到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又将如何面对仅有的一种获批药物米托坦产生耐药后的必然境遇?哪家医院有治疗这个罕见病的经验?手术后出现转移又该怎么办?放疗和化疗各自的治疗原理和优缺点究竟是什么?接受每一次治疗时,要怎样跟自己的主治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作为一名患者,该如何了解自己的疾病,又该如何听从医生的意见?在这 10 年的治疗过程中,我历经 2 次手术、5 次复发转移、4次急诊、6个周期的放疗,以及3次新药的临床试验,终获“重生”。在跌跌撞撞地一路走过时,也一并实践和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这些所谓的经验教训,我都写在了《无国界病人》这本书里了。这里是一些简化版的看病要点,可供看到这封信的癌症病人与家属,能够快速掌握。更详细的一些内容,比如在美国如何申请到免费肿瘤药物等,请看本书。
1.寻找“第二意见”
当你在体检或者看病过程中,突然被诊断出癌症,病人与家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快冷静下来,恐慌对于治疗没有任何意义。首先建议您要对这个诊断保持怀疑。数据显示,即使在美国,每年也有20%以上的误诊率。癌症事关生命,必须先确诊,才能得到正确治疗。其次,建议您找国内顶尖医院或者另外一家同级医院中最有经验的医生,去听取“第二意见”。要对医生的初诊保持怀疑,才能确保不被误诊。在欧美国家,手术前或者治疗前,寻找第二意见是一个必要的程序。在以后的治疗中,凡是对医生的方案或者手术有疑虑,都可以再找另外一个医生咨询第二方案。这不仅可避免误诊,还可以听取另一个医生对这个疾病的不同治疗见解。救命的信息,往往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2.如何选对医院、找对医生?
好的医生,永远都是稀缺资源,怎么能找到,及时治疗,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在看病期间,走了许多弯路。比如,我不知道应当去找哪个医生,不知道国内哪位专家这个病看得最好,更不知道有什么治疗方案,应当去哪里找,找谁。回头总结经验时,我的建议是,一旦确诊,您需要快速找到身边的医生朋友。无头苍蝇似的在不同的医院之间乱撞,往往不如听取具有专业能力的人的建议。医生朋友具有很好的医学专业背景,对于医院的各种专科较熟悉,他们往往可以帮您打听到您所需要的医院和医生。选对医院、选对医生,其实就是走对了治疗最正确的第一步。
3.做手术选名气大的,还是选口碑好但却没有什么名气的大夫?
好多病人喜欢挑选名气很大的主任医师,或者60多岁以上的老专家做手术,觉得他们经验丰富。做手术是个体力活,好多老大夫,很难在手术台前站满5个小时。我的建议是,找本院医生推荐的医生。本院医生生病后,会选择可能没什么名气,但手术却做得很好的医生。这些医生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左右,年富力强,如果刚好又在国外进修过,了解国内外这类疾病的先进术式,那么您可能就中彩了。选他绝对没错。如果化疗,我推荐那种学术名气大的医生,因为他们了解各种最新治疗动向,以及最新的治疗方案,并且胆子可能也会大一些,可能会给您提供一些新方案,也许就是您的救命方案。
4.生命用钱可以买来吗?是的
癌症治疗是一个需要花费很多费用,但却又可能人财两空的旅程。所以,从生病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好资金的预算和管理。准备一笔数量足够的资金。没有钱,就无法用到最先进、最有用的药。没有钱,有些时候,几乎意味着再也没有选择。这就是与癌症抗争的现实:药比金贵。相比找对医院、选对医生,钱放在后面。可不得不承认,很多家庭一考虑到钱,就已经准备放弃治疗。资金反而成了第一道门槛。
5.永远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与备选方案
一个可怕的现实是,癌症治疗会出现耐药。而许多肿瘤,可能只有一种或者两种药物获批上市。比如我所患的肾上腺皮质癌,100年间,只有一种化疗药物米托坦获批。而肺癌则有五六款药物获批上市。药在哪里,命就在哪里。癌症病人最怕的是无药可用、没有治疗方案可选。所以,每一次治疗,都要做好充分的预案,多给自己储备一些方案与药物,以备无药可用时派上用场。
6.要相信临床试验,这可能是最后的救命机会
一旦您的治疗方案穷尽时,要想尽办法参加临床试验,因为它真的可以救命。我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治疗8年,有4年是在临床试验中度过的,可以说,是临床试验免疫药物挽救了我。这家医院,拥有几乎全美国所有重要新药的临床试验,以及各种罕见癌症的药物试验,只要您同意,您都会在这里找到与自己相关的临床试验。这也是这家医院在全美肿瘤医院近15年的排名中,都稳居第一的原因。
7.善待陪您看病的家人,病人家属要学会自救
凝视深渊,自己也成了深渊;凝视疾病久了,自己也会成为病人。我在治病的过程中,见过至少10位病人家属因抑郁而住院治疗,有2位家属在长达5年照顾病人的过程中,自己也被查出患有癌症。一项对于病人家属的调查显示,几乎有50%以上的病人家属,患有各类精神疾病。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专门写了一篇关于病人照顾者如何自顾的文章。这篇文章提示病人家属:一是好好照顾自己;二是把“吃好、睡好”当作首要任务,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防止过劳;三是保持社交。病人家属要冷静,要快乐。你的快乐与健康是病人活下去的希望,你健康,病人才会健康。病人痛苦,你不能痛苦,病人难过,你必须乐观。病人切记不要用生病要挟家人。
8.不要问医生:我可以活多久?
有的癌症病人在被确诊后,会问医生:我还能活多久?医生给出的所谓“生存时间”的依据,大多来自之前的经验,或者是大数据。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即使罹患同样的癌症,也会有不同的命运。病人一定不要追问医生这个问题。不要被所谓的判决所打倒。我见证了10多位病人,他们被医生判决仅有数月生存时间,至今仍然活着。谨记,能够改变命运的是自己,而不是医生的判决。
9.中医可以治疗癌症吗?
我的经验是,在没有治疗方案的时候,可以找中医,听听他们的看法,吃中药,不一定有效,但却可以治疗您的心病,因为安慰剂也可以治病。当然,以下几种情况,切记尽量不要吃中药。一是化疗时,二是参加临床试验时。因为中药中的各种成分,有可能会与您正使用的药物发生反应,并带来相反的作用。
10.做一个学习型的病人
10年时间里,我几乎系统研读了关于肾上腺皮质癌的所有课程,基本上掌握了关于肾上腺皮质癌的几乎所有治疗方案、最新临床试验以及潜在药物。这使我可以与我的医生同步更新相关治疗信息,并能提醒医生一些也许他没有想到的临床试验或者方案。医生并不只有一个病人,他不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你一个人身上。您要做自己疾病的专家。从生病的那一刻起,就需要建立一个病历档案,把您这种病的所有问题了解得一清二楚。比如,有多少种治疗方案?哪几位医生治疗这种病最有经验?如果没有治疗方案,最新的临床试验在哪里?每月更新一次关于所患疾病的最新研究情况。相信我,这对您把控自己的治疗将非常有用。因为医生不一定懂得比您多。医生肯定很专业,但不一定知道最新的治疗信息。有时候,恰恰是这些信息可以救您的命。最后送您三句话:第一句话: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或者浪费在值得的生命上。第二句话:冯唐曾写给癌症病人九个字:不要脸、不害怕、不着急。第三句话:华大基因的 CEO 尹烨说:情绪的确可以改变基因。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烂人、破事,让自己高兴起来。
师永刚
2022-7-9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自己治疗肾上腺皮质癌的求医与心路历程,算是一个样板了。从中看到做一个知识型病人(家属)的重要性,以及西方医院与国内医院的不同之处。当然,能撑这么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上不成问题。
罗新
从大都到上都
河山万里当前,我心里只有感激。
读过一本记野外考察的书,作者追寻百年前探险足迹,在高山深谷的小道上行走数周,最后他总结道:”我完成了从旅游者(tourist)向旅行者(traveller)的蜕变。”他并没有解释旅游者与旅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照我的理解,区别不只在于自身的感知或认同,更重要的是你在别人眼里的影像。你在路上遇到的人会辨别出你是旅游者还是旅行者,而且他们会据此分别对待。旅游者与当地人之间的那种张力,旅行者可能完全感受不到。旅行者不是来猎奇的,你短暂地(哪怕是浅浅地)融入你所经过的一切地方,你不是高高在上的游览者,你是背负行囊汗流浃背的过路人,你是需要而且一定会得到同情的远行客。十五天里,我没有遇到一个对我怀有恶意或我不喜欢的人,我遭遇的都是善良与温暖。大概这是因为他们把我归类为旅行者而不是旅游者。
这本书早已借来,但很久之后才读完,似乎有点像书中记叙的那段长达450公里,历时15天的徒步旅行。细细读来,不由得对徒步充满向往。想起六年级时坐K158次火车从湛江到北京,将近34小时,一路走走停停,过洞庭,越长江,渐近京城,在中途的站也常常下去看看,想来仍是奇妙的体验。当时正是岁暮阴阳之际,途径湘鄂一带,见居民讲肉悬于屋檐,到武昌时,若不是广播提示,还没注意到第二天就是2016年元旦了。
说到元旦,就想起高中时整理过的《南方周末》历年的新年贺词,包含情怀与热望,一些词句至今仍记得。不过除了新年贺词,就再也没看过《南方周末》了,大学时舍友 YC 还专门买了《南方周末》 App 的会员,佩服。
至于洞庭湖,除了《岳阳楼记》和“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还有我和L都很喜欢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好一个“妙处难与君说”!
刘震云
我不是潘金莲
扉页:俗话说得好,一个人撒米,一千个人在后边拾,还是拾不干净。
中国的信访制度是如何运转的尚需了解,比如为何各级政府均对信访如临大敌。
印象深刻的三个细节:
- 李雪莲想自寻短见时被看林人劝下的荒诞原因
- 史为民春运买不到票装作上访而被遣返回家
- “连骨熟肉”看得我流口水
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
以下是译者在序言的补记:
参加校译此书之时,正是我的伴侣和合作者崔树菊同志(天津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讲师)以残肢之身卧床百余日,与癌症恶魔最后搏斗之时。我日守病床,抽暇工作。她也以我尚能工作为慰,忍耐病痛,不断询问进度。交谈此书,几乎成为我们相濡以沫、互润愁肠的一种慰藉。定稿之后,她日渐腹胀如鼓,饮食药物均难服用。幸赖老友刘肃然同志(原天津第二南开中学英文教师)组织同道,誊清译稿,认真核阅,订补疏误。现在,我最后复阅清稿,树菊已闭目辞世五十日矣!谨补数语,以托哀思。
吕万和1986 年 9 月1日
金易 沈义羚
宫女谈往录
先前断断续续看了四分之一,数学分析B2期中考试后的晚上看完了。本书以宫女的视角,讲了清末皇家尤其是慈禧太后的日常生活场景,皇室的铺张流露于字里行间,然我读此书时,并不觉有多么气派吓人,而常常想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阴暗环境,(或者是王熙凤病后大观园里就不再有的那种生气)那些排场似乎也就是个花架子了。特别是仓皇西逃时的落魄,不禁令人哑然失笑。
本学期正在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晚清政治人物亦有一些好奇,而此书角度独特,是寻常史书没有的史料,读来别有滋味。史纲课黄鹤老师上课颇为精彩,史料丰富(自以为历史课可能重要的不是搬出一大堆结论评价,毕竟那些早已是烂熟于心的,多一些史料可能更能启发人深入思考吧),让人大开眼界,但大家都是埋头写题竖着耳朵听的。黄老师姥爷参加过抗美援朝,父母是北方人,来佛山工作定居,粤语也能讲得很好。她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专业),后在中山大学读哲学研究生,博士毕业来到科大马院,按她的话就是”把文史哲集齐了”。我们这届是她教书的第三年,她还担任信院三班的班主任和星云诗社的指导老师,我因大一上学期参加星云诗社举办的诗词大会而与她认识。她平时玩原神、星穹铁道之类的游戏,和一些同学很有共同语言,也常在朋友圈吐槽DDL之多,颇受大家欢迎。老师上课引用了《甲申三百年祭》,课后找来读了。
第一节课上黄鹤老师引用了两句话:
个人的即是政治的。Personal is political.
历史没有如果,未来没有不可能。
在最后一节课上,老师哑着嗓子,用《周易》的63卦“既济”和64卦“未济”总结,一气呵成,大快淋漓,真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最后,老师让我们看了毛泽东题给红线女的“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和胡一川的经典版画作品《到前线去》,作为本课程的结束。据老师讲,可能以后上课要用统一的PPT 了。
沈复
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起,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对书中不太理解的是婚后不久妻子主动为丈夫纳妾,且要“美而韵者”。可能古代风气如此?尚待研究。
傅高义
邓小平时代
这本书高中时借C的看过一小段,大学后对那段历史想进一步了解,就想到了这本书。谁知此书在图书馆颇为抢手,我徘徊于书架无数次四处寻找均无所获(因为显示馆藏可借),后终于借到,彼时正是数学分析B2期中考试后的下午,先去拍了关了门的知行书店的照片,来图书馆还书处一眼看到,颇为欣喜。
傅高义于2020年逝世。2023年7月24日读完,对改革开放之初的历史有了更多的理解,在国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也了解得多了一些。个人对相关历史和社会问题较有兴趣,以后还需多读一些。
这本书确实算西方人写中国近现代史中比较客观的。
太宰治
人间失格
久闻大名。
5月17日下午北大朱彤院士来作科学与社会演讲,就在讲话期间把这本书(包括《女生徒》)看完了。虽说极为阴翳,但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挪威的森林》有一些神似,一路读下来感觉非常顺畅,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共鸣吧。
夏目漱石
我是猫
与其吃得香,莫如睡得甜。
这些人虽然看起来快活,但是如果叩问他们心底,却可以听见悲凉的回响。独仙再怎么摆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顿悟模样,双脚还是要踩在凡间的土地上。迷亭虽然每天都很乐观,但他显然没有身处理想国。寒月终于不再磨玻璃球,回家娶了老婆。这才是正常。但是时间长了,他也会觉得无聊吧。东风现在对新体诗抱有极大的热情,十年之后,他肯定就不这么干了。
嬉笑怒骂,无限苍凉。瑕疵可能只有在叙述视角上后文有些偏差,至于较为冗长结构松散这些倒是感觉问题不大。
迷亭之流,用现在的时髦用语来说就是“纯纯的小丑”,看完虽不禁捧腹,然亦足深思。听猫君旁征博引、品头论足,别有一番风味。
初中时课本推荐书目里有,也见ZR读过(还有《人间失格》),以为是动物小说,且恐年代较远,读来无味,便一直没读。
小学时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小学课本里《最后一头战象》的作者,不知现在还有没有选入教材,之前初中有篇他写的《斑羚飞渡》,改版后被删了)来过学校,当时学校盛行他的动物小说。我也借了LH的几本来看,并不太深印象了。不知为何我有时对动植物并无多大兴趣,学起生物来也感无聊(可能是因为背诵尤多),可能是小时只能“望见四角的天空”,与自然接触太少的缘故。后来与动植物之类接触更多,渐渐倍感万物可爱。
刀尔登
不必读书目
(河图洛书)
图书之说虽然穿凿,如果我们仔细辨折,也许能看出古人的气魄。儒学的先天不足,是没有宇宙论,所以汉儒取道家的万物化生学说,和五行家的世界秩序,来建立自己的一套天地学说。未代图书一派,仍然继承了这一雄心,只可惜于数百年之后,仍坚持童蒙式的世界图式,在汉人为稚气者,在宋人就只能说是村气了。
因为源头不醇,图书之学在宋代就被欧阳修等人质疑。清代的一批大学者,重视考证,对这类臆说,更是抨击不遴余力。从实证的方面说,图书之说,不堪一击,但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理学也越来越成为最无哲学气质的哲学了。相比之下,说不定还是图书之学更可爱些。
只是这种学说,同古代其他一些兄弟学一样,相信最简单的,最原始的,最无需智力活动的,才是最正确的理论。对祖先的崇拜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结合起来,对秩序的热爱与对纷繁物理的厌恶结合起来,对终极答案的需求与对知识积累的不耐结合起来,这就是古人的,也许还是我们自己的气质。(《周易》)
世界上最愚味的事,是允许自己处在愚味中。假如我们同意,对广袤世界最少经验的古人,拥有最好的解释,那么,我们也就同意了,理性的目的是迷信,知识的目的是混沌,不可积累的高于可积累的,无可验证的优于可验证的,而且,我们还同意了,文明的方向从一开始就前后颠倒,是从终点驶向起点,其意义至多是保持人类的寿命,使其有时间达到古人已经达到的境界—一愚昧。要紧的是,李白是世俗幻想的代言人。咱们这些世俗之辈,平民百姓,自古以来一些零零碎碎的幻想,白日梦,一直在殿堂外面流浪,羞羞答答,找不到体面的描述,遇到李白,等于有了收容所。他的诗才,解救了他自己,也使无数普通人,用不着在形容自己的志向时张嘴结舌。
读竖排的古书,边看边点头;读横排的今书,边看边摇头。(玩笑话)
书名颇有一些误导性,有哗众之嫌。多为借古书讽今人。
萨缪尔•法努斯(编)
墓志铭图书馆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读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墓志铭
“我曾测量天空,如今测量幽冥。灵魂归于天国,身体长眠大地。”开普勒墓志铭
“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night;god said,’Let Newton be,’and all was lightand all was light.”牛顿墓志铭,蒲柏作。
后两句出现在高中物理课本里。
克莱尔.科克(编)
遗言图书馆
“我们所知的是沧海一粟,我们所未知的是浩瀚星空”——拉普拉斯
常常在数学物理乃至电路书上看到拉普拉斯的名字,因而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每每回望那一代代大师们,总感到这真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上面两本书是向图书馆荐购的。
张玮
历史的温度(1,2,7)
挺不错的历史科普书,有情怀有温度。
在图书馆顺手一翻,以为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读物,却在其中了解到不少历史的细节。对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之前常常是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具体内容,若是谈起,恐怕要贻笑大方。另外,对一些人物,历史书上往往只讲了高光或其他一些著名的时刻,那些被省略的记录里,可能有更多丰富的故事(比如污点),典型的如庄则栋,这也是了解多一些史料的乐趣。
赵忆宁
“一带一路”拉美十国行记
想进一步了解拉美国家获得独立且在二十世纪没有经历二战的条件下的发展历程(如阿根廷曾经的繁荣)。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一个人的自身比起这个人拥有的财产或他所给予别人的表象都更能带给他幸福。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在说谎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假裝相信他所的话;因为这样他就会变得放肆大胆,就会更加有恃无恐地说出谎言而最后拆穿自己。但如果我们发现他的话部分地泄露了他其实想掩藏起来的真相,那我们就应该装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由于受到这样的抵抗刺激,他就会调动其余的真相以应战了。
贾平凹
老西安
文学作品中常见陕西,特别是西安,心向往之。犹记得高中时看的“禁书”《废都》,贾平凹描绘的“西京”众生相光怪陆离。在学校桃李苑早餐常吃肉夹馍,也算是和陕西的一些联系了。至于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犹待人来吧。秋到边城角声哀,想起高中时和LG背过的“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颇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之感。
木心
文学回忆录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我们悼念艺术家,是悼念那些被他生命带走的东西:”哦!只剩下艺术品了。”曹雪芹这方面是个典范。
木心也算是个特别的人物,说他是艺术家文学家,一般人也很难说出(或见过)他的代表作,但如果说不是,似乎也不太恰当。在书中看到的是他对艺术与文学的一些认识,读来颇有一些启发,但具体又难以说上来,可能是因为看的书太少,还不能形成对比判断。
木心对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及作品常常有斩钉截铁的判断,读来有一种爽快感的同时,又不得不保持怀疑。一开始想摘抄一些所谓的“金句”,但后来匆匆读完,也没抄到什么,似乎也没什么遗憾。
2024年元旦,参加了校学生会合唱团新年音乐会,听到了樊小纯作词,夏炎彬谱曲的《借我》(纪念木心的诗歌),演绎非常出色,听到最后竟然流泪了。
借我一个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与顾后,
借我执拗如少年。
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
借我变如不曾改变。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预知的险。
借我悲怆的磊落,
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阎真
沧浪之水
这是在一次大物实验时刷知乎看到的。当代官场现形记。还没走进职场,一些感触还比较虚。
吴军
浪潮之巅(第二版)
初一时听老师推荐了吴军的《数学之美》,回去网购时发现有和这套书一起捆绑销售的,便把两套书都买了。《数学之美》还没怎么看得懂,而当时对科技公司了解不多,便没怎么看《浪潮之巅》,两本书一直吃灰,直到大一的暑假再翻出来看。这本书记述的公司和技术截止于2010年左右,十多年后的今天计算机行业又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也不妨碍理解以往AT&T、IBM、Intel、Apple、 Microsoft、Google、 Yahoo、 HP、Cisco、Oracle、Motorola、Sun、Nokia等公司的兴衰起伏以及计算机行业数十年来的发展,读来颇有收获,另外介绍了硅谷以及斯坦福的文化特色和投资、经济危机等知识,也算开了眼界。
问题在于:技术将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会不会在技术的作用下不断“异化”?以及科学技术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与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过于宽泛,仍有待思考。